姜文华惨案反思:学会管理情绪,才能走出人生

摘 要

  @警民直通车-上海文保 微博报道截图 就在本月初,复旦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39岁的美国海归博士、复旦数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姜文华,以残忍手段杀害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永

@警民直通车-上海文保 微博报道截图

就在本月初,复旦大学发生一起持刀伤人案件:39岁的美国海归博士、复旦数学学院的青年教师姜文华,以残忍手段杀害该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永珍教授。据知情人透露,姜文华尾随数院党委书记王永珍教授到其办公室,然后关上门,用所带刀具,割断王永珍教授的颈大动脉,导致当场死亡。

图源 网络

杀人后的姜文华并未离去,从曾流出的现场视频可以看到,他回答警方问话时似乎显得特别委屈和痛苦,说自己“受到了很多陷害,受到了很多恶劣的待遇”。当时的姜文华看起来头顶微秃、目光呆滞,身体瘦弱,很难想象看起来如此文弱的人会残忍地杀害同事。

“上海市检察二分院”微信公众号报道截图

6月21日傍晚,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通报:以涉嫌故意杀人罪,依法对犯罪嫌疑人姜文华批准逮捕。

事发时,网络上对姜文华的工作情况及其与王永珍的关系存在一些猜测与传言,引起广泛关注。对此,复旦大学于6月17日发布了情况说明:王永珍、姜文华没有合作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也不存在剽窃学术成果的情况。

回看姜文华的履历,无疑是一位杰出的青年。本科复旦大学毕业,数学成绩很好,后来前往美国留学,2009年取得罗格斯大学(Rutgers University)统计学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回国后曾在苏州大学任副教授,自2016年9月起,以青年研究员身份在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概率与统计精算系工作,但签署的是“六年非升即走”聘用合同。

2019年6月,数学科学学院按相关程序对姜文华进行聘期考核,判定其未完成合同约定的工作任务,提出“考核不合格,合同期满不再续聘”的建议。2019年7月、2020年11月,经姜文华本人两次申请,在制度允许范围内,学校审批同意后与姜文华两次续签1年期聘用合同,并保留其岗位和各项待遇。截至2021年6月7日事发时,姜文华与学校签订的1年聘期合同尚未期满。

从姜文华的个人经历看,目前大部分人都认为,复旦大学从2007年起实行的“非升即走”的人事聘用制度压迫,是导致姜文华行凶的主要原因。

非升即走

非升即走,就是指被聘担任讲师在规定时间内未能晋升为副教授,就必须转岗或者不再续聘。这种模式让无数高校青年教师正陷入绩效困境,引发群体焦虑。

近期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沈洋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李秉勤针对高校女教师做了一项调查,仅有17.3%的被调查者对“非升即走”制度持支持态度,将近一半的人表示反对。签订“非升即走”合同的女教师中,有61%的人表示压力非常大。

去年,《国家治理》周刊刊发了一项对高校青年教师群体(45岁以下)的调查,结果显示,“职称评定”和“发表论文”是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主要压力来源。接受调查的3000余人中,57.16%受访者明确表示自己的工作状态基本达到“996”,有12.22%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工作状态已经不止“996”了。

或许“非升即走”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姜文华,让他长期受到了精神上的压力。但生活总是会面对许多的困难,残酷而又无奈,没有轻松可言。

就如复旦大学的“非升即走”的聘用模式固然会给人一个极大的压力,但一个制度执行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人才市场的供给和竞争所致。国内外学者一同竞争,自然会衍生出更为严苛的淘汰制。

依据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国家将“适度扩大博士研究生教育规模”,科研从业者的数量还将有望进一步扩大。与此同时,海外博士归国的浪潮愈加澎湃。

只能说学校的解聘是压垮姜文华的最后一根稻草,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自身面对生活的困境时,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疏解情绪,也无法冷静下来去解决面临的困难。

目前还没有明确报道提及姜文华的家庭和成长教育,我们不加以评判。可从姜文华的学弟所写的《我所认识的姜文华》一文中描述,侧面能看出姜文华的毁灭可能很早就有了警示。

《我所认识的姜文华》文章截图

从对姜文华详细的性格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社会复杂的人事关系和压力,并不具备常人自我疏解的办法,只能在心里默默积压。

《我所认识的姜文华》文章截图

从这段描述里可以看出,姜文华的沟通和共情能力可能较弱,容易主观判断,进而误解他人的真实表达。

也许对姜文华来说,在复旦工作的六年里他过得非常不容易,长期压抑着自我,加上对他人言语的误判,导致他的神经会越来越敏感,直到最后,压倒他只需要一根稻草。

当一场人际冲突的来临,让姜文华内心感受到深深的挫败与强烈的愤怒,情绪的旋涡撕裂着他并且无法自我调整,这股力量变为了对外的攻击,最终用最极端的方式宣泄内心的愤懑与仇恨。

在姜文华之前,媒体披露过多位留学博士因生活、工作、情感的挫折,最后走上极端,这种发生在中国学霸身上的类似悲剧太多了。

1991年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疑似因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问题,开枪射杀5人,导致3人死亡,随后自尽。

2019年在佛罗里达大学就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博士的陈慧祥因学术问题,最后选择自杀。

就在今年2月,29岁的华裔麻省理工博士生潘勤轩,疑似因情感问题开数枪射杀好友。

人在经历某件事的打击时,很容易失去理智,被情绪左右行为,因而产生冲动行为,此时人的大脑皮层是无法进行正常利弊分析和后果分析的,因为巨大的痛苦感、愤怒感、无助感、羞耻感正裹挟着当事人,不可控的后果就此发生。

正如姜文华被捕后,民警对其进行了审讯,姜文华陈述,自己是在学校内多次受到了王某的陷害以及不公平的恶劣待遇,因此怀恨在心,一时情绪激动,才做出了此番丧失理智的行为。

认知的局限性会导致人在遇到事情时易走极端,用一种情绪化的反应模式去获取一种自我解脱的快感。或许是对现实无能为力的无助感,只好通过剥夺自己或他人生命的方式,让自己重新获得对命运的掌控感。

每一件悲剧的发生都在提醒我们:面对挫折,一定要学会自我疏解,控制情绪,才能走出困境,其次再去追求“成功”。

张益唐 图源 百度百科

姜文华的事件,让许多人想到了另一个搞数学的张益唐博士。张益唐出生在上海,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在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经因为导师错误的指点,让他的学术生涯中断。因拿不到老师的推荐信,不得不留在美国干杂活,一边洗盘子,一边做超市收银员,一边坚持研究数学。直到几十年后,五十八岁的张益唐,终于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获得了终身教职和麦克阿瑟天才奖,并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

相似的境遇,如果当时姜文华能够冷静下来,稍微放下身段,考虑去一所普通些的高校就职,甚至去企业上班,结果可能都是好的。人生从来不是只能追求向前,面对打击,有时稍微“躺平”一下,寻找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也能创造和拥抱一个光明的未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困难和冲突,如果这些消极反馈没有学会去消解、去控制,对自己或对身边的人都是非常危险的。

李玫瑾 图源 网络

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分析,人在成年之后的心理和性格都是在过去经历中形成的,也和年幼时的家庭教育及遭遇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教育好的孩子,内心会更加温暖,而童年受到过一些残忍对待和遭遇的孩子,长大之后内心也更扭曲和极端,甚至还会做出一些犯罪的事情。

想让孩子学会面对困境,一定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

1.给孩子建立足够的安全感。在孩子还年幼的时候,家长要尽心照顾,让孩子学会依恋和信任父母,注意孩子的情绪,及时满足他的生理需要。

2.树立正确的三观。当孩子成长到上学阶段,已经能听懂父母的教育,这个阶段要开始立规矩,塑造性格,树立三观。

3.与孩子交朋友。当孩子进入了青春期,性格开始变得敏感,许多时候孩子与父母间的隔阂就是在此时产生的,这时需要给孩子更多尊重和沟通,耐心的将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

4.对失败有容错率。许多人之所以会钻牛角、无法面对困难,大多是从小来自家长或身边人的指责,只允许追求“正确”、“成功”的教育正摧毁着孩子面对困难时的信心。当孩子犯错或面临失败时,家长尽量不要情绪化地去指责,而是理性沟通。

5.教会孩子理性面对困难。当孩子面临困难时,不要急着帮他解决,从小就带领培养理性分析利弊,罗列解决方式,在困难来临时,保持冷静思考,避免情绪化。

成长的教育不仅要让孩子成为学霸,更应该让孩子学会热爱生活,理性思考,管理好情绪,关心他人,关爱自己。

欢迎关注我的视频号

曾敏敏老师

精彩内容陆续上线

#在哈佛学到提高记忆力的十个方法#

qyangluo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昵称:
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
验证码: